爱在易起,安心常伴 —— 首届胰腺癌关注月公益活动开启

2023/11/28 14:14:52 来源:互联网 编辑:佚名 555人阅读 评论(0) 我要评论 字号:T / T

中国武汉, 2023年11月26日 – 今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胰腺疾病专委会主办,施维雅支持的主题为“爱在易起,安心常伴——胰腺癌关注月公益活动”成功举办。作为首届胰腺癌关注月公益活动,大会分别在武汉、北京、上海、广州四地设置会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汇聚百余位国内外胰腺癌领域专家和专业人士,旨在面向广大临床医生传递胰腺癌领域前沿进展,促进诊疗方案探讨;同时宣布启动胰腺癌关注月公益系列活动,为患者打造胰腺癌科普与支持平台,共同推动中国胰腺癌临床诊疗水平进一步提升。

本届大会武汉会场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吴河水教授、刘红利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黄涛教授,共同围绕胰腺癌诊疗热点问题包括最新研究和治疗进展、胰腺癌规范化治疗、胰腺癌患者关爱支持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为中国胰腺癌防治关键性问题共同助力,为胰腺癌患者及家庭带来更多希望。

胰腺癌是一种高致死性、难治性消化道肿瘤,具有症状隐匿、恶性程度高、发展速度快等特点,被称为“癌中之王”,至今仍是恶性肿瘤最难以攻克的堡垒之一。在全球范围,2020年约有49.6万例胰腺癌病例,因胰腺癌而死亡的人数达到46.6万,死亡人数占新发病例的94%。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计有134,374例新增胰腺癌患者;131,203例胰腺癌死亡患者。同时,胰腺癌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易于被忽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胰腺癌早期诊断率不足5%。而约60%的患者首诊时已转移,约30%的患者首诊时处于局部进展期,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患者往往陷入二线及后续治疗选择极为有限,预后不佳的困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吴河水教授表示,与胃癌、结直肠癌、肺癌相比,胰腺癌5年生存率的提升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结直肠癌、肺癌等实体瘤已有较为成熟的治疗手段,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化疗等。相较之下,目前胰腺癌仍缺乏有效的系统治疗手段。基于其他实体瘤的治疗模式探索,胰腺癌的治疗正在寻求出合适的治疗策略,本领域的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摸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式,包括已有研究证实像脂质体伊立替康这种新型的化疗药物联合应用,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联合其他治疗方案有效。在领域内专家学者的持续努力下,已为部分胰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升带来新的希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红利教授指出,精准治疗对于胰腺癌领域不能仅限于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个体水平也可算作是精准治疗的范畴,也就是个体化治疗。对于每个胰腺癌患者的分期不同,治疗以后病情的变化也不同,因此不同分期的用药需要逐一评估,即在时间序列上做精准治疗。同时,在胰腺癌的病理分子分型、肿瘤免疫环境的个体化认知、新药研发等方面,均需要不断推进“精准”。刘红利教授特别强调,精准治疗在全面评估患者整体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多学科优势不断突破,治疗模式愈加成熟,相信胰腺癌治疗的道路上一定迈向新高度。

河南省肿瘤医院黄涛教授介绍,目前,手术治疗仍是胰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为了突破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20%的治疗瓶颈,胰腺癌围术期的治疗与管理成为胰腺癌领域的研究热点,治疗模式也日渐从单纯依靠手术向不同治疗手段多管齐下、多学科综合管理的模式转变。与术后辅助化疗明确的临床获益不同,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经历了较长的探索过程。随着数据的积累,新辅助治疗的临床价值也日渐清晰,目前其临床应用已从最初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逐步前移至可切除胰腺癌(RPC),虽然目前对于新辅助治疗是否能给可切除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仍存在争议,但领域内的研究者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


 

 

 

 

分享到:
网友留言评论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